您现在的位置:Botrun机器人网>> Bot信息 AI技术>>正文内容

区块链+AI双螺旋:从“钢铁侠”到“审计侠”:马斯克如何用技术重塑审计未来

2025年初,类似于“马斯克三天裁撤9700人、用AI撕开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60年黑账”的推文在中文互联网刷屏。

故事中,马斯克带领6名程序员组成“算法灭霸团”,用区块链、AI技术横扫USAID,揭露数亿美元腐败资金流向。


在商业江湖中,马斯克一直是个“狂人”,他以“钢铁侠”之姿,横冲直撞,所向披靡。如今,他又把战火烧到了传统审计的领地,一场“血色审计”风暴,让传统审计人瑟瑟发抖,仿佛听到了传统审计时代的丧钟声。

一、血色审计:算法灭霸团的“降维打击”

特朗普上台后,让马斯克牵头成立“政府效率部”,专门负责“砍”政府开支。马斯克可不是吃素的,他带着6名程序员组成的“算法灭霸团”冲进美国国际开发署,直接对它开刀。请各位注意,他带的可不是传统的审计师。

传统审计行业或许还未意识到,一场“数字核弹”正在引爆。看看他是怎么干的?美国国际开发署,一个年耗资400亿美元的“大肥肉”,传统审计师面对它那海量的资金流水,可能得耗上几年,最后还不一定能挖出什么。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,用AI和区块链技术,仅3天就扫描了成千上万的资金流水,直接把美国国际开发署的“腐败帝国”给掀了个底朝天,硬生生将USAID从1万人的“腐败帝国”砍到仅剩294人。这哪里是审计?分明是“代码铁骑”对纸质账本的碾压!

其实,传统审计行业早就被各种造假事件搞得“臭名昭著”。安然、泰科、康美药业、恒大……这些大名鼎鼎的造假案,传统审计师们一个个都成了“睁眼瞎”,要么被管理层牵着鼻子走,要么为了那点利益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他们天天抱着财务报表,对着一堆数字,却对背后的业务逻辑一无所知或装成一无所知。瑞幸咖啡造假,浑水公司用监控视频就能揭穿,传统审计师们还在那儿核对凭证,最后还签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,这不是自欺欺人吗?

而且传统审计还有一大弊端——审计底稿。这些底稿毫无价值,只是用来证明审计师执业合规的“废纸堆”,擦屁股都不好使。

二、沦为笑话:审计独立性成了“薛定谔的猫”

传统审计的独立性也一直是个笑话。安达信在安然事件里“监守自盗”,普华永道中天因为恒大造假被罚,却还屹立不倒。国内的瑞华、中磊、鹏城等事务所,也频频出事。这些案例像钉子般将传统审计钉在耻辱柱上,但行业整改却一直在“程序合规”的怪圈里打转,有个会计原则叫“实质重于形式”,在审计上可是颠倒着来-“形式生于实质”。

更讽刺的是,审计独立性成了“薛定谔的猫”——嘴上喊着超然独立,身体却诚实地吃着乙方业务的蛋糕。当审计师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办公场地、支付费用时,所谓的“独立意见”早被利益勾兑泡成了温吞水。笔者曾经毫不客气地点评:“审计报告?不过是管理层花钱买的合规证明书!”这个钱是不是浪费?!

三、敲响丧钟:传统审计的“遮羞布”被撕下

这场被称为“血色审计”的行动,像极了《权力的游戏》中的血色婚礼——刀光剑影间,旧秩序的遮羞布被撕得粉碎。传统审计人员要是看到这一幕,估计得哭晕在厕所里。传统审计靠人工核对凭证、账目,沉迷于填底稿、走程序,往往“审完三十箱凭证,查不出半毛钱问题”。而马斯克团队直击要害:不看会计准则,不管审计准则,拿到数据密钥,直接开干,专攻资金流水与业务数据的勾稽断裂。什么阴阳合同、体外循环都成了皇帝的新衣。这种“扔掉算盘用代码”的做派,恰如笔者一直所言:“审计的本质是发现真相,不是编制废纸堆。”

马斯克的“血色审计”,直接否定了传统审计的“程序合规”,用算法取代人为判断,用数据密钥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虽然有点冷冰冰,但确实准确、直接。可以说,传统审计躺在底稿堆里盖章混日子的时代,结束了。

四、血色之后,能否迎来AI审计的黎明

目前血色审计的冲击波正在扩散。审计行业需要技术变革,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审计逻辑的重塑:

从“事后鉴证”到“实时监控” :传统审计像“财务考古”,而算法审计能7×24小时扫描异常;

从“抽样赌博”到“全量透视” :大数据技术让“全面审计”成本骤降,抽样风险成为历史

从“人力密集型”到“算力密集型” :6个程序员取代2400名会计师,人力优势荡然无存。

当AI让审计变得数据化、常态化、公开化,当AI审计可以直接接触被审计公司的业财系统数据,而不是依赖管理层提供的资料时,传统审计的旧体系崩塌已进入倒计时,必将迎来AI审计的黎明。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,审计行业需要技术变革的推动,不过,就像用火箭送快递,技术跑太快容易扯着制度的裆,因此,更需要制度变革的保障。

最后,我们相信,在马斯克“血色审计”的启示下,这场变革将不仅改变审计行业的面貌,更将推动整个社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,迎来一个更加公正、透明、高效的新时代。

这场被称为“血色审计”的行动,被描绘成传统审计的“葬礼”、技术颠覆权力的神话。


然而,当喧嚣褪去,这场“传奇”究竟有几分真实?技术真的能取代审计的本质吗? 

区块链+AI审计,是神话还是噱头 


故事的核心卖点在于“区块链穿透监管”和“AI算法秒杀人工”。


但现实中的技术应用远非如此简单。


区块链技术虽能追溯交易链,但美国政府机构的财务系统分散且互不兼容(如国防部使用超300套独立系统),短期内实现数据全上链近乎天方夜谭。即便数据上链,涉及国家安全和外交机密的交易也不可能公开透明。 


而AI审计的真实能力被过度神化。AI确实可以快速筛选异常数据(如大额转账至敏感账户),但“异常”不等同于“腐败”。


例如,USAID向斯里兰卡支付的790万美元“性别语言培训”费用,可能被AI标记为可疑,但这笔资金是否合理需结合当地政策、文化背景综合判断——这些恰恰是算法的盲区。


传统职业判断不可替代


审计的核心价值并非“查账速度”,而是通过职业判断验证信息的真实性、合规性。会计准则的复杂性、管理层舞弊的隐蔽性,都需要审计人员结合现场调查、人员访谈和行业经验进行交叉验证。


例如,马斯克宣称“跳过凭证核对直接抓数据”,但凭证审计是合法性的基石——缺失原始凭证的审计结论,在法律层面毫无效力。 


更深层的是,审计本质上是“信任机制”的构建。被审计单位是否配合?数据是否被篡改?算法能否识别“合规的腐败”(如通过合法合同掩盖利益输送)?这些问题无法仅靠技术解决。


2018年五角大楼审计失败的主因并非技术落后,而是部门间数据壁垒和标准混乱——这些问题至今仍是美国政府审计的顽疾。 


谁在制造“技术颠覆权力”的叙事


这场“血色审计”的传播绝非偶然。从推文内容看,故事刻意强化了“技术英雄对抗腐败官僚”的二元对立,并植入“新冠病毒与美国政府关联”等谋论,本质是政治叙事与技术焦虑的混合产物。 


对国内读者而言,故事满足了“看美国笑话”的心理,同时迎合了“技术万能论”的集体想象;对美国保守派而言,它服务于特朗普政府“抽干沼泽”(Drain the Swamp)的政治动员,通过渲染USAID腐败,为削减国际援助预算造势。


然而,若细究细节:裁员“9700人”的数据仅见于中文自媒体,USAID官网显示其全球员工仅约4000人;所谓“XG病毒证据”更是毫无科学实证。 


AI与审计的未来是共生,而非取代


Deepseek认为,AI对审计的影响可总结为三点: 


1. 效率工具:AI可处理海量数据,缩短审计周期,例如自动识别关联交易、生成风险热力图; 


2. 能力延伸:审计人员需从“账房先生”转型为“数据侦探”,掌握算法逻辑并质疑结果合理性; 


3. 风险警示:技术依赖可能导致审计流程“黑箱化”,需建立算法透明度标准和人工复核机制。 


但无论技术如何进化,审计的终极命题始终不变:在复杂世界中验证真实,在利益博弈中守护信任。  

 

从蒸汽机到区块链,技术的迭代始终在为审计工具注入新动能,但审计的本质从未动摇。AI可以三天扫描百万条流水,区块链能追溯资金流向的每一个节点,但这些技术解决的只是“数据效率”问题,而非“真实与信任”的核心命题。    

 

若盲目推崇“技术替代论”,反而可能为权力和资本提供新的操纵空间——毕竟,算法规则由人设定,数据池由人喂养,人性而之私,从未因技术进步而消失。


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(IIA)的警告:“没有道德约束的技术,只会制造更高效的腐败。” 


让技术的归技术,审计的归审计


马斯克的“血色审计”故事,是一场完美的传播狂欢,却也是一面照妖镜:它照见了公众对腐败的痛恨、对技术的迷信,也暴露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认知脆弱。


真正的审计革新,不应是“算法灭霸团”的浪漫幻想,而应是数据标准化、职业化、透明化的渐进改革。


马斯克主导的“三天裁撤万人、AI横扫黑账”的叙事,本质是将复杂审计简化为一场“技术降维打击”的爽剧。这种故事迎合了公众对腐败的痛恨、对技术英雄的崇拜,却掩盖了审计行业真正的痛点——数据割裂、人才断层、流程黑箱。


当人们沉迷于“区块链穿透一切”“AI自动定罪”的幻想时,真正的改革反而在口号中停滞。  

 

审计行业的未来,不在“算法灭霸团”的浪漫想象中,而在一个个枯燥的数据标准修订、一场场跨学科培训考试、一次次审慎的流程公开试验里。


当中国推动全国审计数据接口标准化、欧盟立法要求AI审计模型可解释化时,真正的革新早已悄然发生——没有神话,唯有进化。


毕竟,审计不是权力的镰刀,而是社会信任的基石——这一点,AI永远无法代劳。



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 【 打赏 】 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